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探讨
建构中国特色经济学须先廓清其“政治”内涵

作者:韩保江 文章来源:《管理世界》,2022年第6期 时间:2022-06-22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根据这一重要论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最重要的是要廓清和体现好其“政治”属性和“政治”内涵。

  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Politics)一词,源于希腊文的politikos,含有“社会的、国家的、城市的”等多种意思。法国重商主义者A.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先使用该词,意在说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自然经济的范畴。随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著述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也没有突出解释和体现其“政治”的特色涵义。直到《资本论》出版,马克思、恩格斯才赋予了其政治经济学中“政治”的鲜明内涵,即它是为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彻底解放而服务的。从而“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西方“边际主义革命”以后,西方庸俗经济学家为了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进而彻底否定劳动价值论尤其是剩余价值论,更是有意回避甚至删除在经济学前的“政治”,淡化经济学的“阶级性”,强调经济学的“普适性”。如法国的瓦尔拉斯给自己的经济学著作起名为《纯粹经济学要义》,英国的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也给自己的经济学著作起名《经济学原理》。至于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得主萨缪尔森更是给自己领衔编写的经济学教科书命名为《经济学》。

难道经济学真的不讲“政治”吗?回答是否定的。这是因为“经济离不开政治,政治也离不开经济,这是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经济政治化和政治经济化,应该是经济和政治辩证统一关系和谐发展的集中体现。”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必须传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传统,科学廓清其“政治”属性与“政治”内涵,进而真正建立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到底讲的是什么呢?首先,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具体成果,它必须传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人民说话的政治属性,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根本的政治立场。立场是人们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而持有的不同态度和观点,是为谁说话、维护谁的利益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劳动的政治经济学,是为最广大人民求解放、求发展、谋福祉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解剖,揭示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被雇佣、被剥削的根源,赋予了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并最终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指明了方向。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毛泽东同志指出:“从四万万五千万人民的利益出发……讨论其他任何别的问题,就是这个出发点,或者叫做立场。还有什么别的出发点、别的立场没有?没有了。为了全党与全国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就是我们的立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也都强调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提出:“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政治”的第一属性和内涵就是“人民性”,从而使其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标志。

  其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内涵的第二层含义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的历史充分表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是要研究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所以,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研究和弄清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和坚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早在1934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我们的经济政策的原则,是进行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经济方面的建设,集中经济力量供给战争,同时极力改良民众生活,巩固工农在经济方面的联合,保证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争取国营经济对私营经济的领导,造成将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领导了“一化三改”,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创造了制度前提。毛泽东同志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旧的生产关系更能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就是指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逐步得到满足。”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更坚定地指出:“在改革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我们现在讲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是在社会主义原则下开展的。”后来,我们的体制改革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有人质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提法,认为“社会主义”四个字是画蛇添足。对此江泽民同志鲜明回应:“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论断,进一步把“市场作用”的定位从“基础性”上升到“决定性”,但习近平总书记仍强调:“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之所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首先必须把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搞清楚。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毛泽东同志认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更直接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适应这样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生产关系,必然表现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上。这一全新而独特的生产关系,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进而也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最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突出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内涵。这不仅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且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毛泽东同志指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和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们能够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奇迹”,关键在于有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工作的正确领导。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认为“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不简单是上层建筑意义上的一般“政党”,它本身还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力量。因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的。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体制机制、政策方针、策略方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离不开的重要内容。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