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探讨
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文章来源:《求是》2018/3 时间:2018-03-05

  核心要点 

  ■ 党的十九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际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作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为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 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首先要明确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大凝练提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这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根本价值选择。社会治理要坚持共建的理念、共治的理念、共享的理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治理的全面领导,同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最大特色。 

  ■ 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是在党的领导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完善我国社会治理体制。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这既是新形势下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客观要求,又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途径。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际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作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为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 

  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首先要明确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大凝练提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目标。这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根本价值选择。要牢固树立社会治理一切为了人民的理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社会治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社会治理要坚持共建的理念。人民是社会的主人,是社会建设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治理要充分尊重人民的意志,反映人民的意愿,集中人民的智慧,汇聚人民的力量。唯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推动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

  社会治理要坚持共治的理念。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长,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需求日益凸显,参与意识大大增强。现代社会是多元社会,不同群体和个人都期望通过参与社会治理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同时,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也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各种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得到有效解决。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就要进一步优化社会治理主体格局,从重政府“包揽”、轻多方参与,转向社会多元主体共治,既发挥党委、政府的领导、主导作用,又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参与治理,保障和实现人民参与权利,形成社会治理的合力。

  社会治理要坚持共享的理念。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需要的秩序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共享治理成果,要求我们时刻把最广大人民利益作为根本坐标,把百姓生活、生计放在心上,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好民生问题,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

  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治理的全面领导,同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最大特色。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不是对现行社会基本制度的改弦易辙,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首先,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委领导是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前提,牢牢把握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权,是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根本政治保障。要加强党的政治领导,确保社会治理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要加强党的思想领导。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发挥党的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社会共识,厚植社会治理的思想基础。要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作用,真正把社会治理做细做实。

  其次,要发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立足我国实际,集中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就社会治理而言,这样的制度安排,一是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二是能够有效调节各种社会关系,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三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四是能够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过程中,要发挥好这样的制度优势。

  再次,要完善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随着改革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增长,要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一要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要健全落实责任制,把加强创新社会治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党委领导下,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社会治理职能,切实搞好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二要发挥好社会协同作用。要创新社会治理,扩大开放公共服务市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健全激励补偿机制等办法,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以及其他各类社会组织积极依法参与社会治理。三要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每个公民都要自觉遵守法律和其他社会规范,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依法理性有序地参与社会治理,依法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努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四要发挥好法治保障作用。要加强社会治理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立改废和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完善,推动形成上下贯通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

  三、深化对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当前我国处于改革攻坚期、深水区,社会治理领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迫切需要深化对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这既是新形势下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客观要求,又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途径。

  社会治理社会化,就是要在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下,坚持走群众路线,组织和动员各类社会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汇聚社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形成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社会治理法治化,就是要坚持把社会治理放在全面依法治国大局中谋划推进。建设法治社会,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群众利益、处理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引导广大群众依法有序理性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更好引领和规范社会生活。

  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要把现代科技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提升现代社会治理效能。特别是利用好大数据和信息化等手段,加快增强网络空间安全防御能力,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精准性和便利性。

  社会治理专业化,就是要把社会治理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深化对社会运行规律和治理规律的认识,注重社会治理专业队伍建设,善于运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精细的标准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增强社会治理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

  四、着力做好重点工作,切实提高社会治理实效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围绕切实解决影响人民安居、社会安定、国家安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一要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处理好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这是保持社会安定团结良好局面的关键。要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努力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建立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指标体系,形成集信息共享、部门联动、综合研判、跟踪督办、应急处置于一体的工作体系;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建立规范完善的公众参与规则程序,畅通依法有序的信息公开和民意表达渠道;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提高矛盾纠纷化解的整体效果和效力。二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时刻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要抓紧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要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势头;要推动建立行业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化解和管控制度,明确各相关主体责任;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堵塞监管漏洞,确保行业发展和保障安全同步推进;要切实加大投入,不断提升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三要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要进一步加快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立体化、信息化,努力构建全方位的公共安全防控网络;要着力改革和加强城乡警务工作,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四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道德模范活动常态化,大力宣传美德义行善举,加大对失信失德失范行为的曝光力度,以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加快推进良好社会心态的形成。五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要完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多方共同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引导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健全城乡社区的服务功能和管理功能;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要加强城市常态化管理,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强化社区建设,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执笔:范 文 李志勇)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