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探讨
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体理解

作者: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时间:2011-07-18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深刻总结意识形态建设经验教训,着眼巩固我们党执政的意识形态基础,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我们可以从政治、学理和大众三个重要维度,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体理解。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维度:背景及其实质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是从政治高度提出的。从政治高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握其背景及其实质。

1、为维护文化安全,提升国家文化较实力进而提高国家的文化竞争力,必须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达国家用了二三百年时间走完了工业化、城市化历程,我国将在几十年内走完这一历程。发达国家在较长历史时期形成过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而这种原本长时期的价值观念形成、交流、融合的过程,在我国则体现为在相对较短时间中出现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价值多元的复杂现象。在全球思想文化交流日频、交融日深、交锋日烈的时代,维护文化安全,就必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而提高国家文化竞争力,彰显我国文化的力量,因而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占领文化竞争的制高点。

2、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引领社会思潮和社会风尚,必须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成分、组织方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不断增强,进而必然导致人们价值观念的自主化、多样化。在当前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激荡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必须在“多”中倡导“一”一一主流价值,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夯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要掌握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人民斗志,必须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当今的社会结构,是经济(市场经济)、社会(社会组织与公民)和政治(公共服务型政府)三大领域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新型社会结构。这种新型社会结构的变动带来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利益格局的调整又带来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产生了;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出现了;权利、自主、自由、民主、公正等价值观念提出了。这些价值观念交杂在一起,使一些人难以辨别是非,甚至落后的价值观念冲击着先进的价值观念,削弱着我们民族的凝聚力。为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人民斗志,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理维度:内容及其逻辑

从学理维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框架,就必须思考下述一系列基本问题:在指导思想层面,是否应当选择马克思主义?这涉及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在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层面,是否应当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涉及核心价值体系所追求的目标和道路。在全体人民的精神追求层面,如何从我国传统民族精神和当今时代精神中提升出核心精神?这涉及核心价值体系应倡导怎样的精神状态。在公民个体行为层面,应确立怎样的行为规范?这涉及核心价值体系中对公民个体的行为取向和操守规则的确定。

基于对以上四个基本问题的分析,我们党确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概括为四个层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层面各有侧重、相互联系、彼此贯通、层层递进、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个逻辑严密的整体。

具体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灵魂,侧重于执政党的意识形态,确立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考虑执政党在意识形态上的指导思想,实质是解决“举什么旗”的问题,它起价值导向性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侧重于中华民族的理想认同,确立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考虑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实质是解决“实现什么样的理想目标”问题,它起价值凝聚性作用;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是精髓,侧重于全体人民的精神追求,确立核心价值体系应体现并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今时代的核心精神,实质是解决“应具备什么样的精神追求”问题,它起价值动力性作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侧重于公民个体伦理认知,确立核心价值体系还必须针对公民个体的行为操守的现状,从历史传统与时代要求中确定公民个体的具体行为取向,实质是解决“公民应具有什么样的行为规范”问题,它起价值规范性作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维度:吸引力、凝聚力及其实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顺利实现入心入脑,发挥作用,从根本上说是由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大众性”决定的,这一价值体系只有成为人民大众在心灵和实践上接受、认同的价值体系,才能真正成为在实践和生活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主流价值体系。

1、解决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使他们从实践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这一主流价值体系在实践层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人民大众在实践和生活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否认同,是影响其实现的基础。如果核心价值体系脱离人民大众的实践和生活,人民大众就会从实践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怀疑甚至排斥情绪。如果人民大众关心的问题能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解决,能在现实生活中真切地获得实惠、利益与幸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会获得强大的实践基础和现实动力,人们才会真正掌握、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解决人民大众精神世界的问题,使他们从思想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这一主导价值体系在思想认识层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具有包容性,体现共同价值。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与开放社会,不可能用一种价值体系完全取代其他价值观念的存在。只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各类合理价值观念的主体才能自觉认同和接受主导价值体系,主导价值体系才能入心入脑。实际上,在人民大众多样化的价值观念中,除了某些落后、腐朽的以外,大部分的价值观念对核心价值体系是有益补充。因而,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价值观念时,需要在差异中求共识、在竞争中显优势。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具有大众表述和大众话语,使人民大众感到核心价值体系是喜闻乐见的。我们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人民大众理解和接受,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语言表述转化成为大众语言表述。这就要求我们为人民大众提供一个简明扼要的大众性表述,即应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进二步概括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4、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要采取人民大众易于接受的宣传方式。正确的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大众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民大众自觉奉行。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工作,应面向人民大众感性的日常生活世界,关注人民大众精神世界和社会心理,摸准人民大众的思想脉搏,了解人民大众心理变化的特点和趋势,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核心价值体系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实际。这种春风化雨式的宣传方式,有助于人民大众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熏陶。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