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探讨
继续把党领导的开放事业推向前进

作者:陈德铭 时间:2011-07-15
对外开放是新时期我们党制定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入新阶段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要求,立足新的起点,牢牢把握机遇,妥善应对挑战,继续把党领导的对外开放事业推向前进。

一、深刻认识扩大对外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既是我们党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深刻认识开放与国家发展互动关系的理性抉择,也是我国适应国情世情新变化、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1、开放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普遍规律。“开放”,是指一个主权国家或经济体自觉、主动地融入外部世界,并与外部世界形成全方位互动的历史过程。地理大发现后,全球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开始了直接交往,在全世界范围建立起攻治、经济、文化联系。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大国的相继崛起,一个共同特征是善于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实现自身发展。

2、开放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实现经济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开放之所以对经济发展存在正效应,关键在于扩大了可获得要素和资源的范围,扩张了生产可能性边界和消费边界。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经济强国都曾经是贸易中心国家。17世纪上半叶,随着海运事业发展,荷兰成为国际贸易中心。19世纪贸易中心转移到英国,20世纪上半叶又转移到美国、德国、日本等。东亚“四小龙”、“四小虎”的腾飞,都是因为实行了“出口导向”战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证明了参与国际分工和发展外贸的重要性。

3、开放是我们党深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后的理性抉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开放理论的探索。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阐明了开拓世界市场的重要性。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就提出了实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将这些理论运用于指导经济发展实践。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不仅极大地解放了我国的生产力,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各方面事业的进步和发展。理论和事实都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4、新形势下国内发展对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30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也要看到,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调整结构和促进转型的压力日益加剧。我国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逐步减弱。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既可以缓解国内资源、环境压力,又可以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提升我国在全球分工中的层次,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正确认识几个关系

当前,随着对外开放面临的内外条件的变化,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几个重大关系。

1、正确认识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与鼓励自主创新的关系。现阶段我国产业层次低、核心技术少、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这是由要素禀赋结构、经济发展阶段和国内市场竞争水平决定的,有其客观必然性。提高技术创新水平,离不开对外开放的大环境。近年来,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我国大力改善创新环境,出台了金融、税收、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各类企业的创新活动。随着国内外经济融合日益加深,跨国公司研发中国化、中国公司研发全球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动力。扩大开放和自主创新,犹如增强经济增长活力的两个车轮。我们必须开足马力,双轮驱动,在扩大对外开放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自主创新道路。

2、正确认识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与维护经济安全的关系。没有开放,就没有发展,也就谈不上经济安全。正是有了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的制度优势和物质基础,使我国能够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并率先实现经济复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对安全、零风险是不存在的,关键是开放的措施是否得当,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机制是否健全。如果一遇到风险和挑战,就把经济发展视野退缩到国内,那么我们有可能面临再度被“边缘化”的风险。

3、正确认识贸易顺差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近年来,我国货物贸易顺差总体呈下降趋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8年的6.7%降至2010年的3.1%。贸易顺差大并不必然带来国际收支不平衡。近年来,在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结构中,贸易顺差所占比重逐步下降,2005年为93%,2010年降至76%,而投资收益和经常转移顺差则增至24%。如果为了压缩经常项目顺差而大幅减少货物贸易顺差,会对我国货物贸易发展带来冲击,进而影响就业和社会稳定。改善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着力点应该放在扩大对外投资和积极扩大进口方面,这既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

4、正确认识开放条件下扩大内需和拓展外需的关系。内需和外需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我们强调扩大内需,并不是要压缩外需,扩大内需可以相应增加进口,从而为稳定出口奠定基础;通过稳定外需可以稳定国内就业和劳动者收入,提高国内居民最终消费能力,同时也增加投资机会。当前内需和外需不平衡的症结不在于出口比例过高的问题,而在于内需中消费比例过低的问题。调整需求结构,一方面要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从根本上消除制约扩大居民消费的体制机制矛盾,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继续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稳定和提高国际市场份额,推动内需和外需两个轮子协调前进。

三、新形势下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选择

当前,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1、扩大产业开放领域,构建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把农业“走出去”作为扩大农业开放的重要突破口,提高农业企业跨国经营能力。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传统制造业发展研发设计、物流营销,努力向微笑曲线两端升级。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2、着眼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品牌商品出口。推动商贸流通企业“走出去”,提高全球采购和营销能力。完善产品技术和质量标准,逐步建立重点出口商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国内增值率。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形成稳定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作用,促进贸易收支基本平衡。

3、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完善政策环境,吸引全球技术等创新要素向国内转移,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带动国内自主创新。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吸引外资优势从要素、政策优势向软环境、市场优势转变。建立境外制造加工体系,推动部分成熟产能和技术装备加工制造链向外转移,培育我国跨国公司。

4、加强全球战略谋划,营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充分用好二十国集团峰会等重要国际机制,积极参与国际贸易、金融、粮食、能源资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议题的对话合作。运筹好大国经贸关系,同主要大国加强战略对话,增进政治互信,深化务实合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逐步扩大援外规模,改进援外方式,提高援外效益。积极布局全球自贸网络。

5、服务可持续发展,健全对外开放的风险防范机制。完善对外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贸易救济战略,提高摩擦应对能力和贸易救济能力。加强经营者集中执法和外资并购安全审查,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加强海外权益保护,建立统一高效的海外风险应对机制,有效保护我国公民和资产安全。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