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视角
深刻理解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依据、内涵和实现路径

作者:陈理 文章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2年第1期 时间:2022-04-12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全面回顾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重大成就基础上,以更宏阔的视角,深刻把握和阐述中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在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第九个明确的重要内容;1在总结新时代外交工作时,明确指出党中央“加强对外工作顶层设计,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出战略谋划,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2;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时,明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强调“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3这些重要论述归结到一点,是决议总结概括的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这一历史经验的集中体现,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4。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大背景下,深刻理解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依据、内涵和实现路径,对我们进一步深刻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更好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01 

深刻理解把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深刻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围绕“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5“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6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进行深入思考,创造性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早在2012年12月,习近平在同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就首次提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他指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枝独秀,这就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和衷共济,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7 2013年3月,习近平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第一次向国际社会集中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他指出,这个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8强调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9此后,围绕着为什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习近平在许多重要场合进行了深刻论述。这些重要论述,集中收录于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谈“一带一路”》《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述摘编》等重要著作。从中不难发现,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现实依据和历史依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正确把握国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和历史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

(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成果,有着丰厚的理论渊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

古往今来,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共产党宣言》中科学阐明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并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工业化既使“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0,但同时,“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11。其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实际上也产生了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12,“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3。马克思、恩格斯坚信,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4。无产阶级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共产主义。尤为可贵的是,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跨越国界、不断开拓世界市场的深刻分析,科学预见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生产的世界普遍性趋势,明确指出共产主义不是一种狭隘的地域的运动,无产阶级要获得彻底解放必须解放全人类,发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这些深刻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胸怀全球、造福人类,共同创造美好世界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15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好继承者和实践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一大纲领明确宣示,中国共产党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以社会革命、阶级斗争的手段,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并明确表示要联合第三国际。16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开宗明义地指出,无产阶级是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也是世界的,况且远东产业幼稚的国家,更是要和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足以增加革命的效力。党的二大决定正式加入第三国际,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宽广的胸怀和眼光来认识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与人类进步事业的关系。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7的重大命题,强调援助正在争取解放的人民的斗争,是我们的国际主义的义务和愿望。18“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结束后,邓小平在考虑中国如何发展起来的时候,也同样把它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联系起来。1978年6月,邓小平同卢旺达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Juvenal Habyarimana)会谈时指出:“我们力量有限,但是我们作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不会只顾自己的。衡量我们是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使我们自己发展起来,实现四个现代化,而且要能够随着自己的发展,对人类做更多的贡献。”19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深刻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梦想统一起来。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20。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21的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继承者,并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10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并取得伟大成就。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也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强调“以天下为己任”,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和谐共生,强调“重义轻利”“义以为上”,强调“以和为贵”“国虽大,好战必亡”“化干戈为玉帛”“睦邻友邦”,等等。这些重要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之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实践方面。坚持和平发展,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自身国情、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决定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重要发展。

(二)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深刻复杂变化的世界发展大势科学研判和深刻把握的结果,是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规律、应对人类发展之问的正确选择

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22这里总结概括的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历史规律。人类历史发展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正确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逆历史潮流而动必然会被历史抛弃。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也告诉我们,正确判断形势,正确认识世界发展大势,把准时代脉搏,跟上时代潮流,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条件,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原因。

100年前,适应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的客观需要和时代发展大势,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40多年前,基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中国共产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综合分析深刻复杂变化的国际形势,深刻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潮流,创造性地提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

这一时代大趋势表现在,一方面,今天的世界,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量子卫星、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人类生活的关联前所未有,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前所未有,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紧相连。马克思当年深刻指出,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人类交往扩大了,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23这一科学预见不仅已经日渐变为现实,而且有了进一步更加深刻的发展。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70多亿人口,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利益交融、命运与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深刻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24

另一方面,今天的世界,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程度之深,也是前所未有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与之叠加,国际形势发生了许多深刻复杂变化,各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民粹主义等愈演愈烈,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军备竞争、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并持续蔓延,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有增无减。这些重大问题和重大挑战,不再局限于一域之内,并非一国之力能够应对,全球性问题和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合作共赢是必然选择。

这些深刻变化是当今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的深刻根源,需要透过林林总总的表象把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看准、看清、看透,从纷繁复杂的局势中把握规律、认清大势,作出决断,正确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尽管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保护主义、内顾倾向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但正如习近平深刻指出的:“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长江、尼罗河、亚马孙河、多瑙河昼夜不息、奔腾向前,尽管会出现一些回头浪,尽管会遇到很多险滩暗礁,但大江大河奔腾向前的势头是谁也阻挡不了的。”25“各国日益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26

习近平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27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时代潮流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大势的深刻洞悉,它聚焦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人类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的重要时刻,登高望远、拨云见日,为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指明了正确方向。

(三)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结果,是适应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历史性变化、把中国发展同世界发展更好结合起来的必然选择

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最鲜明的主题。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懈奋斗,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团结带领人民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美好未来和最高理想前进。习近平深刻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8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把一个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发展成为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的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今天的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名副其实的第一引擎,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多年超过30%。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影响力、吸引力显著增强。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巨大提升,今天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中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已变得空前紧密,中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在不断加深,世界对中国的依靠、对中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今天我们观察和规划中国的改革发展,必须更加自觉地树立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更加自觉地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更加自觉地把中国的发展融入到全球发展当中,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实现共同发展。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习近平指出,中国确定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国内外方针政策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将集中精力把自己事情办好,同时处理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29他强调:“我经常讲,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30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胸怀两个大局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胸怀天下,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正确把握历史前进和世界发展大势,科学谋划我国发展全局的重要成果。

02 

全面准确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国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是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习近平在不同场合、从各个不同角度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多次作了全面深刻系统的论述。2015年9月,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习近平明确指出,要从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等五个方面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努力。31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努力,并提出坚持对话协商、坚持共建共享、坚持合作共赢、坚持交流互鉴、坚持绿色低碳等五个方面的主张。32同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同样从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济,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要坚持环境友好等五个方面提出主张。33这些有代表性的重要论述,核心内容是一以贯之的,都是着眼于从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对话协商,坚持互利共赢,加强合作等角度,深刻揭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路径和目标,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科学回答。概括地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通过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一)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和核心内容。纵观世界发展历史,战争与和平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在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上,人类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果,但战争和冲突从未间断。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这是一条历史基本规律。远的不说,20世纪上半叶人类就曾遭受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和痛苦。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军队和民众伤亡超过一亿人。习近平深刻指出,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是我们对当年为维护人类自由、正义、和平而牺牲的英灵、对惨遭屠杀的无辜亡灵的最好纪念。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34

中国人民对和平始终有着强烈渴望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国虽大,好战必亡”“以和为贵”“化干戈为玉帛”“睦邻友邦”“天下太平”等理念,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之中。中国历史上曾长期位居世界经济大国行列,经济总量一度占到世界的1/3左右,但并没有殖民或侵略他国的历史。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日本对华持续侵略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空前巨大的灾难,造成了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的人间惨剧。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争的痛苦,更加懂得和平的宝贵。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便同印度、缅甸一起倡导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历史证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主题,人类的命运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联,各国的利益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度融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但同时,随着逆全球化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抬头,国际社会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也与日俱增。人类再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35当今世界,国际关系中的不公正不平等现象仍很突出,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各种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此起彼伏。和平赤字仍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要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需要各国人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需要国与国之间相互尊重,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对话解纷争,以对话促安全,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议问题。

(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安全,是发展的基石,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要求。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深刻指出,实现各国共同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当今世界既充满希望又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充满期待又感到困惑。安全问题解决不好,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难以顺利推进。促进和平与发展,首先要维护安全稳定;没有安全稳定,就谈不上和平与发展。36面对当今世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军备竞争、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的严峻形势,习近平鲜明提出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的主张。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习近平明确指出,应该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创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37所谓共同,是指要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安全;综合,是指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合作,是指要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各国和本地区安全;可持续,是指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所谓共建、共享、共赢,是指贯彻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日益形成利益交融、安危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这个安全观的核心理念,是各国人民命运与共、唇齿相依,一国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不安全之上,要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观念,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理念,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分歧争端,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和全球性挑战,以合作谋安全、谋稳定,以安全促和平、促发展,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新路,努力为各国人民创造持久的安全稳定环境,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

中国是新安全观的积极倡导者,也是新安全观的积极实践者。中国明确提出一系列安全主张,努力营造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关于地区安全,中国鲜明提出要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日益形成利益交融、安危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中国还同各国一道,积极用好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等平台,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如期完成,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亚太地区发展和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支持东盟、南盟、阿盟等在地区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关于多边安全,中国明确主张金砖国家是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国际安全秩序的建设者,并通过举行安全事务高级代表会议和外长正式会晤,建立常驻多边机构代表定期磋商机制,召开外交政策磋商、反恐工作组、网络安全工作组、维和事务磋商等会议,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重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汇聚金砖安全合力。关于金融安全,中国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构建地区金融合作体系,探讨搭建亚洲金融机构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在货币稳定、投融资、信用评级等领域务实合作,推进清迈倡议多边化机制建设,建设地区金融安全网,并积极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同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互补共进、协调发展。关于网络安全,中国是网络安全的坚定维护者,明确提出国际社会应该本着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则,加强在信息安全和互联网管理方面合作,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关于核安全,中国明确提出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强调所有国家都要参与到核安全事务中来,以开放包容的精神,努力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有效保障核能安全。关于海上航行和通道安全,中国明确表示愿同相关国家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维护海上航行自由和通道安全,构建和平安宁、合作共赢的海洋秩序。关于“一带一路”安全,中国明确主张要加强同沿线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努力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共同营造良好环境,携手打造“和平丝绸之路”。

(三)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追求幸福生活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但今天的世界仍很不太平,发展问题依然突出。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整体复苏艰难曲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公平赤字等问题依然突出,国际金融领域仍然存在许多风险,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上升,各国调整经济结构面临不少困难,全球治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起伏不定,使世界经济雪上加霜,一度陷入深度衰退。根据联合国《2021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2020年全球经济萎缩4.3%,远超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的萎缩程度。38实现各国共同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共同发展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各国均不能独善其身,必须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实现合作共赢,“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39,推动世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要坚持合作共赢,就要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消除疑虑和隔阂,把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转化为发展活力和动力。

要坚持合作共赢,就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全球化时代,市场、资金、资源、信息、人才等高度全球化,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世界各国经济利益交融,命运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深刻指出,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40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发展才能行稳致远。

要坚持合作共赢,就要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平衡发展,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基础。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些国家越来越富裕,另一些国家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只有相互合作、互利共赢,才能做大共同利益蛋糕,走向共同繁荣。

要坚持合作共赢,就要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我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中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发展开放型经济体系,全方位加强和拓展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41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42中国一再宣示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43在集中力量发展自身的同时,积极与世界各国分享重要机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创造世界发展奇迹的同时,对世界经济贡献率也长期保持在30%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名副其实的火车头和重要引擎。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经济在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了正增长。中国的发展将为国际和地区伙伴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更充足的资本、更丰富的产品、更宝贵的合作契机。

(四)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今天,世界上一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5000多种语言,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彼此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国与国在交往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的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2014年3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演讲,深刻阐述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的正确态度和原则。44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中国先贤早在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物之不齐,物之情也”45的道理,强调事物的差异是一种客观普遍存在。第二,文明是平等的,平等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习近平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46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这些重要观点,对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5年3月,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作主旨演讲时,习近平郑重宣示:“中方倡议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加强青少年、民间团体、地方、媒体等各界交流,打造智库交流合作网络,让亚洲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让地区发展合作更加活力四射。”472019年5月,以“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亚洲全部47个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及国际组织的1352位会议代表共同出席大会。习近平在开幕式作主旨演讲时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并为此提出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等四点重要主张。48与会代表们一致认为,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促进亚洲乃至世界各国文明加强平等对话、交流互鉴、共同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新平台。不同文明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包容互鉴,在历史的启迪和现实的昭示中,以多样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和谐共生超越文明冲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阂,以繁荣共进超越文明固化。亚洲和国际社会将以本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新的起点,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合作,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社会、民意基础。49这充分说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是亚洲和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和共同愿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动力和途径;也充分说明,中国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

(五)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工业化促进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但工业化进程也积累了许多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恩格斯当年曾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50他专门列举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作为例证来说明问题。51今天,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是发展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都远甚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如何在发展中更好地统筹协调处理好生态环境问题,更加突出紧迫。

中国一直致力于同世界各国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早在2013年7月,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中,习近平就明确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522014年6月,习近平在北京举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进一步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同舟共济、权责共担,携手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532015年11月,习近平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为这次会议成功通过《巴黎协定》作出重要贡献。他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份成功的国际协议既要解决当下矛盾,更要引领未来。巴黎协议应该着眼于强化二〇二〇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也要为推动全球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542020年9月,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讲话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55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经济工作八项重点任务之一,强调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56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方案围绕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工作要求,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对推进碳达峰工作作出总体部署。57中国积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在积极推动《巴黎协定》落实的同时,认真落实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全力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意志,也充分表明中国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彰显了中国愿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新贡献的坚定态度。

03 

深刻理解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在人类社会面临何去何从的重要抉择关头,国际社会普遍希望有先进的理念作引领,也希望有实实在在的行动来推动。2017年1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58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中国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理念体现在中国对外政策方方面面,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国始终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中国始终秉持正确义利观,把建立伙伴关系确定为国家间交往的指导原则,扩大同世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中国始终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坚决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

这当中最突出的是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这一倡议是习近平201341年9月和10月访问中亚和东南亚时提出来的。从时间上看,它的提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同一年,时间相距甚近。这并非是时间上的巧合,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一项极为重要的顶层设计,二者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习近平明确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59,“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60。他指出:“我国是‘一带一路’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但建设‘一带一路’不是我们一家的事。‘一带一路’建设不应仅仅着眼于我国自身发展,而是要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目标。”61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联系。如果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理念、构想、主张,那么,“一带一路”则是把这种理念、构想、主张变为现实的伟大实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的中国方案,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一)深刻理解把握“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实践平台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共建“一带一路”,既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又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一带一路”建设是对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的重要贡献,丰富了新形势下多边主义的实践。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扩大开放的一个重大举措,是我国经济外交一个重要的顶层设计。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正在实行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已经出现了市场、能源资源、投资‘三头’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624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今天的中国来说,我们的问题已经不是中国还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中国对外开放如何进一步提高质量和增加发展的内外联动方面的问题。现在,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沿江一直向内陆、沿边延伸,有助于使我国巨大产能和建设能力走出去,有助于周边国家搭上我国发展的快车,使沿线国家对我们更认同、更亲近、更支持,营造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

“一带一路”建设开创了一个新型的合作模式,是一条互利共赢之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曾经是“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63,但现在很多地方变成了冲突动荡和危机挑战的代名词。但同时,沿线国家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既有很大的市场规模,也有很好的资源禀赋,相互之间互补性很强,潜力很大。“一带一路”建设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最大的公约数,把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梦想串联起来、并联起来,造福沿线各个国家的人民。

“一带一路”建设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案。现行的全球治理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公正不合理的地方越来越显现出来。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更好促进全球发展,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参加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不断为此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的重要体现。“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是坚持合作而不是对抗,坚持双赢、多赢、共赢而不是单赢,不断寻求各个国家之间最大公约数,扩大相互之间的合作,最后形成共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一带一路”建设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当中,很多全球性挑战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很难解决,任何国家都很难独善其身。只有各个国家相互合作,整合经济要素和发展资源,才能形成合力,更好地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64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旨在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

(二)深刻理解把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2013年9月,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专门阐述了为什么要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就是“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65。并具体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66。2014年11月,习近平主持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进一步明确指出,“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是相融相近、相辅相成的。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67互联互通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政策沟通。所谓政策沟通就是要聚焦发展这个根本问题,不断地深化各国经济政策方面的沟通。发展是硬道理,政策沟通要聚焦发展这个根本问题,加强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和发展战略的对接。在政策层面和法律层面上,给“一带一路”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我国积极同有关国家协调政策,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比如,同俄罗斯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东盟提出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哈萨克斯坦提出的“光明之路”、土耳其提出的“中间走廊”、蒙古国提出的“发展之路”、越南提出的“两廊一圈”、英国提出的“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波兰提出的“琥珀之路”等多个发展战略规划进行了政策协调和对接,为双方的发展,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找到一个很好的结合点。

第二,设施联通。所谓设施联通就是要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加强设施联通。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的基础。经过努力,“一带一路”建设在设施联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比如,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正式开通,习近平总书记同老挝人民革命党通伦总书记通过视频连线共同出席中老铁路通车仪式。68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四万列,打通73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3个国家的160多个城市,运输货品达五万多种。69从雅加达到万隆的铁路推进顺利,通车后两地行车时间将从原来3个小时缩短为40分钟。从埃塞俄比亚到吉布提的铁路也取得重要进展,修好之后两地行车时间将从过去7天缩短为12小时,被称为“新时期的坦赞铁路”。还有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的建设,也都进展良好。其中,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集装箱吞吐量从2010年世界排名第93位,大幅提升到2020年的第26位。70

第三,贸易畅通。所谓贸易畅通,就是要不断改善营商环境,推动贸易的畅通。贸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规模约30亿,不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发展潜力,都非常大。要实现贸易畅通,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推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美国等西方国家曾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但今天的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旗手。中国推进改革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倡导建设开放型的世界经济。

第四,资金融通。所谓资金融通,就是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扩大资金的融通。早在2013年10月,习近平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议时,就提出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重要倡议,支持本地区发展中国家包括东盟国家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71。这充分说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规划“一带一路”的时候,不仅有倡议,有设想,还有实实在在的举措。2015年1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并开业。这是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推动完善现有国际经济体系、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建设性重要举措,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第五,民心相通。民心尽管不像设施、资金、贸易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但非常重要。“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72。早在2013年9月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时,习近平就把“加强民心相通”作为重要内容,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搞好区域大合作,必须得到各国人民支持,必须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73人文交流在中国与世界联系当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实现“一带一路”跨越那么多文明、那么多国家的重大建设,需要进行很好的人文交流,需要老百姓从心里的认同、接受。

(三)深刻理解把握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重要原则

共商共建共享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原则,是“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合作模式的集中体现。2014年6月,习近平在北京举行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所谓共商,就是集思广益,好事还得大家商量着办,使“一带一路”更好地兼顾各自的利益,体现各自的智慧和创意。所谓共建,就是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双方的优势和潜能都充分发挥出来,聚沙成塔、积水成渊,持之以恒加以推进。所谓共享,就是让“一带一路”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中国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这一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

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是共赢的,各国共同参与,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实现共同发展繁荣。“这条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74“一带一路”作为一项宏伟的工程,涉及许多国家,在推进过程中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利益。第一,要统筹处理好登高望远和脚踏实地的关系。“一带一路”建设,既要规划蓝图,做好顶层设计,又要通过扎实工作一步步把蓝图变为现实,特别是要有早期收获。第二,要处理好我国利益和沿线国家利益的关系。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应仅仅着眼于我国自身发展,而是要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目标。”75要坚持正确义利观,以义为先、义利并举,不急功近利,不搞短期行为。要统筹我国同沿线国家的共同利益和具有差异性的利益关切,寻找更多利益交汇点,调动沿线国家积极性。第三,要统筹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一带一路”建设要靠政府强力推动,但同时,“一带一路”涉及到许多经济方面的建设,不管是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还是资金融通,都要发挥好市场的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项伟大创举,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充满东方智慧的、实现共同发展的中国方案和广受欢迎的公共产品。这一倡议顺应了世界大势、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得到了许多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截至2021年12月,已有145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76“一带一路”建设一大批重大合作项目已经落地生根。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一带一路”倡议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将使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增长2.8%—9.7%、全球贸易增长1.7%—6.2%、全球收入增加0.7%—2.9%。77“一带一路”建设已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建设成果丰硕。中国共产党人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证明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参考文献:略)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