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视角
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作者:王伟光 文章来源:《红旗文稿》 时间:2021-07-19

2021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命运与共,在世界大局和时代潮流中把握中国发展的前进方向、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繁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发展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的伟大胜利,而且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华民族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积淀,坚持永不封闭、永不僵化,博采世界文明之长、迸发中华文明强大力量的不朽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这一百年来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

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中国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生活在2500年前的左丘明在《左传》中记录了晏子的“和”与“同”之论,阐明了“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道理。古人强调“亲仁善邻”,反对“以邻为壑”,以仁爱友善原则与邻国相处。古人还强调“协和万邦”,《尚书》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主张先由家族和谐,扩展到社会和谐,乃至不同邦族之间的和谐。同心共济,万邦协和,则家国安平,百姓相亲,从而达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实现“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以和为贵……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成果随着历史的演进、文明的绵延而传承至今。“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判明时代主题、洞察世界发展趋势、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并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化解人类的焦虑和忧患,为世界指明了前行方向,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价值理念和治理思路,体现了我国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的历史自觉和责任担当,以及我国始终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鲜明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是倡导者,也坚持做践行者、推动者和引领者。“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几千年来的人类文化交流史,不仅推动了欧洲和西方进入崭新的近代文明,也开启了亚洲和中国近代文明进程。

2000多年前,贯通亚欧的古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东西方友好往来、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西汉的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引进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农作物。西汉时期,中国的船队到达了印度和斯里兰卡,用丝绸换取当地琉璃、珍珠等物品,留下了互通有无、互利合作的印记。

公元9世纪至10世纪的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吸收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在哲学、数学、医学、文学和政治方面的成果,对欧洲摆脱中世纪的神学黑暗统治,开启文艺复兴运动,迈进近代文明,作出了影响深远的历史贡献。

唐代中叶以后,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和其他科学技术文化成果,对欧洲和西方近代工商业文明和资本主义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马克思把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的传播与应用称为“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预兆”。

15世纪初,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到了东南亚很多国家,一直抵达非洲东海岸的肯尼亚,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

明末清初,中欧掀起一场广泛而深入的文化大交流。在中国的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王徵等和欧洲的利玛窦、莱布尼茨、伏尔泰、霍尔巴赫、魁奈等著名学者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形成了中学西传与西学东传的互动局面,达到了中学与西学互学互鉴、互补互进的新境界。

2000多年来,中国不断吸纳外来文明的优长,也在不断向世界贡献自己的文明成果。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渗入西方民众日常生活之中。中国哲学思想、民本理念等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带领中国人民,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坚守但不僵化,借鉴但不照搬,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是一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一条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一条改革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条在开放中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中国在世界文明的姹紫嫣红中,刷出了绚丽的中国红。我们坚持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从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坚持文化自主性与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相结合,在充分彰显我国文化价值观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努力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人类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

  

尊重多元,反对霸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不承认、不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企图用一种文明或几种文明统领天下,是与文明发展规律和世界发展潮流相违背的。20世纪中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文化扩张”战略,企图以一种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的方式延续帝国主义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全球统治。美国学者赫伯特·席勒在提出“文化帝国主义”概念时指出,美国作为信息与文化产品流动的控制中心,通过资本的指挥支配着边缘地区的信息渠道,而“信息的自由流动”恰恰作为一种神秘话语掩盖了支配的实质。冷战结束后,“文化帝国主义”一度成为消逝的话语,但这并没有影响它以新的面貌“复活”。

进入21世纪,在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三重效应叠加下,美国凭借其对文化和媒介、互联网和信息资源的垄断,主导国际话语权,通过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和市场化运作,在全世界大行“文化殖民”与“文化霸权”,给世界文化多样性生态造成极大破坏。

通过美元与知识产权垄断,形成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和两极分化的全球经济和财富分配。乌格·帕咖洛将21世纪资本主义称作“知识垄断资本主义”,其核心特征是在全球或一定区域内通过对知识的垄断,包括专利垄断、著作权垄断、申遗垄断、商业秘密垄断、植物基因开发垄断等,从发展中国家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掠夺社会财富,限制甚至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创新,最终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甚至生存。

通过全球信息资源垄断,利用国际信息秩序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构建“媒介帝国主义”和“信息帝国主义”。新传播技术生态中呈现以下新问题:发达的网络社交平台加剧文化间的不信任、不理解;“数字资本主义”导致数据伦理及相关社会问题;“数字鸿沟”催生知识和信息资源的“圈层”特权。这种网络文化霸权是资本主义殖民逻辑的数据化表现,其本质是利用传播技术的“黑箱”,将平台中立性与技术中立性演绎为一种可以掩盖资本逻辑入侵网络国家主权的“神话”。

通过对世界文化产业体系的垄断,文化资本化带来文化上血腥的“剥夺性积累”,推行文化“圈地运动”和“可口可乐殖民主义”。商业化和市场化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选择自由”带来的是个人“真正自由的遮蔽”:好莱坞电影向世界观众的大脑中植入去历史化的个人英雄主义,满足着人的视觉欲望;商业广告为全世界带来消费主义的狂欢,输出价值观以及商品的同质化需求;西方媒体设置全球新闻的议事日程,播送着所谓的“客观”报道,而非西方的、非资本主义的、来自社会底层的声音被遮蔽。人们在不加思考的标准化同质化的生活方式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着“美式民主文化”。

通过国际话语权垄断,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输出,威胁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认同与文化主权。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大国主要是通过媒介霸权、话语控制、意识形态、殖民文化等传播来建立话语霸权或文化霸权的。通过强大的媒介力量,西方文化在国际交往中首先形成具有绝对优势的话语控制。西方资本主义的话语霸权割断的正是弱势国家的文化传统之根,使得传统与现代之间存在深度断裂,造就了一大批无家可归的“文化难民”和无根的民族。

可见,新型帝国主义引发了多重文化危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各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和文化主权受到威胁,人类精神文明总体发展进程受阻。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应该联合起来,共同抵抗资本主义文化强势国家的文化侵略与渗透。

  

交流互鉴,共生并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对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从文明视角挖掘了不同国家和民族迈向命运共同体的前进动力,展现了对人类文明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彰显了致力于人类发展进步的大国担当,为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凝聚了新共识,为世界和平发展进步开辟了新路径。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文明的交相辉映谱写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生动图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这些重要论述基于对文明内在特性及其交流互鉴规律的深入考察,揭示了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阐明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秉持的正确态度和原则,也由此发出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这“四个坚持”以百花齐放反对孤芳自赏,以兼收并蓄打破交往壁垒,以与时偕行革除封闭僵化,是人类文明并行不悖、和合共生的相处之道,也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永葆活力的必然选择。

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各国人民的命运在这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时代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需要在“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思索中要答案,构筑人类发展的美好未来必须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只有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才能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充分尊重和维护文明之灵魂所系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有力破除封闭排他、唯我独尊、冲突对抗、故步自封的思想桎梏,广泛凝聚多边主义共识,为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因此,中国倡导的文明观描绘的是人类文明繁荣并茂的美好图景,擘画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是中华文明中“和文化”和“天下观”的生动体现。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在继承发展中行稳致远,在学习借鉴中革故鼎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党和国家坚定自信、深刻把握前途命运的坚强底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中国共产党拥有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中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必将是中华文明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的过程,必将一如既往为世界和平安宁作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共同发展作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南开大学终身教授)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