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告短讯
“青年政治学优秀成果奖”

入选成果公示名单

时间:2020-11-30

中国政治学会“青年政治学优秀成果奖”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组织专家经过成果推荐、初选、复选、学术审议等程序,经中国政治学会会长会研究决定,予以公示。如发现入选成果政治观点、学术诚信等方面的问题,请于125日前向中国政治学会秘书处反映。 

邮箱:zzxh@cass.org.cn 

                            中国政治学会 

                          20201130 

  

  

 

1 

作品名称:《政治泡沫:欧债危机中的政策偏差与交易民主》(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作者信息:吕普生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作品摘要:该书从政策偏差与交易民主这一独特视角,对欧债危机的政策成因、政治根源和西方交易式民主体制的缺陷展开深入分析和研究,澄清了欧债危机与西方交易民主之间的内在关系。该书通过跨国比较分析发现,欧债危机并不是单纯由慷慨的福利政策导致的,也不是单纯由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及其引发的经济断层导致的,而是两类政策长期不当组合的经济结果,这种长期的政策偏差才是引发欧债危机的真正根源,而政策偏差的产生和维系又根源于危机国的交易式民主政治体制。交易民主及其产生的长期政策偏差,正是隐含在主权债务危机这一经济泡沫背后的政治泡沫。 

  

2  

作品名称:“政治科学视角下的大数据方法与因果推论”(论文),《政治学研究》2018年第3期。 

作者信息:孟天广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作品摘要:伴随着科技进步和治理实践的不断演进,日新月异的组织制度环境、学科间融合和新兴方法的广泛应用,持续驱动着政治科学理论和方法创新。大数据既是新兴研究方法,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丰富数据源,更是政治学研究新议题,日益为政治学的知识生产提供新动力。针对政治科学对因果性知识的严格要求,大数据方法被认为重视相关性分析而非因果性研究。近年来,伴随着大数据方法在方法论层面日趋成熟、方法技术日益丰富、研究议题逐步拓展,且与传统社会科学方法逐步融合,大数据方法推进因果推论的能力逐步完善,革新着数据采集、概念测量、相关性分析、因果性与预测性分析等因果推论的各环节,形成了大数据与统计方法、大数据与小数据分析、大数据与实验研究、大数据模拟方法等多种生产和检验因果性知识的方法路径。 

  

3  

作品名称:“国际关系中的区域治理:理论建构与比较分析”(论文),《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7期。 

作者信息:张云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作品摘要:区域是一种非国家的社会历史单元,区域治理是人类基于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族群分布和文明传承而进行的以区域为单元的社会实践。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家权力的流散和“空心化”带来不同国际关系变量在区域范围的重新整合,区域治理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稳定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区域善治的常态存在。区域治理以区域连结、区域建制和区域大国为基本变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区域协调、区域管理和区域监测等三种基本的区域治理机制。通过对欧洲、北美和东亚区域治理实践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的区域治理在历史演进和表现形式上各有特点,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它们共同丰富了全球治理的区域层次。 

  

4 

作品名称:“‘家’与‘户’:中国国家纵横治理结构的社会基础——基于‘深度中国调查’材料的认识”(论文),《政治学研究》2018年第4期。 

作者信息:任路 华中师范大学 

作品摘要:国家诞生于社会之中,源于不同的社会基础形成不同的国家治理结构。与西方国家基于 “庄园制”的国家横向治理结构原型及其演化逻辑不同,中国的国家治理表现为纵横治理结构,这种结构原型来自于本源性的“家户制”,即“家”与“户”两个不同性质的单元合为一体,形成以“家”为基点的横向治理和以“户”为基点的纵向治理。当前,中国国家治理结构依然是纵向的政府治理与横向的群众自治的结合,这种治理结构是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和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为此,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应当重视家户制传统与国家治理结构的内在关系,重识家户观念、重建家户秩序、重组家户个体、重拾家户责任,实现政府治理与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 

  

5  

作品名称:“信访制度的双重逻辑与非行政信访”(论文),《政治学研究》2019年第4期。 

作者信息:夏瑛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作品摘要:本文对A20102014年间重复集体访的研究发现:民众利益诉求构成重复集体访的主体,信访制度在事实上发挥着纠纷解决机制的功能;大量“非行政信访”进入信访渠道,信访的实际工作远超行政信访所规范的范畴。“非行政信访”的大量存在,与信访制度同时具有“政治”与“行政”两种制度逻辑有关。政治与行政两种制度逻辑的交错为信访工作带来不确定性,而这实际上是信访制度尚未发展成熟,两种制度逻辑尚未得到理顺的表现。政治逻辑是信访的制度之本,指导信访工作的思想立意与服务态度;行政逻辑规范信访工作的具体工作程序和工作范畴,是信访制度走向法治化、专业化和全面制度化的必经之路。 

  

6 

作品名称:“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舆情导向与政府回应的逻辑互动——基于‘雪乡’事件大数据的情感分析”(论文),《政治学研究》2019年第1期。 

作者信息:文宏 华南理工大学 

作品摘要:网络空间已成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渠道,网民在舆情走向中是不可忽视的群体,政府希望通过回应和介入事件来缓解网民的情绪。但在实践操作中,政府回应未必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甚至会加剧冲突的爆发,将网民的舆论焦点引至政府自身,造成政府公信力的缺失。本文基于对“雪乡”事件舆情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以过程视角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利用网民评论的主题和情感构建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网民对政府回应的反馈图谱。本文将数据文本分为政府介入前后两个阶段分别展开分析和探讨,发现政府回应与网络舆情存在逻辑互动偏差。政府管控与网民诉求之间、政府回应滞后与首因效应之间、正当履职与信任缺失之间的偏差,都会导致舆情向消极方向发展。 

  

7 

作品名称:“试点与实验:社会实验法及其对试点机制的启示”(论文),《政治学研究》2018年第4期。 

作者信息:刘军强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作品摘要:试点是中国政策创新与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机制。试点有助于在可控范围内降低政策创新和制度变迁的风险,但对试点效果的评估容易受到选择性偏差和霍桑效应的影响。社会实验技术的运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改善的可能性,它比自然实验设计和统计控制分析方法对观察数据的处理更能有效地减少各类偏误的影响。本文在讨论社会科学偏误类型和控制机制的基础上,总结了社会实验法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社会实验可以对偶然因素、偏误和混淆因素实现有效控制,为政策评估和因果推理提供可靠依据。从实践层面看,试点机制如果能吸收社会实验法的相关要素,可以将政策创新与制度建设建立在更为坚实的基础之上。 

  

8 

作品名称:“中国援助项目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坦桑尼亚为个案的考察”(论文),《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年第8期。 

作者信息:黄振乾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 

作品摘要:对外援助的作用是国际关系和国际发展研究中的经典命题。近些年,不断增加的中国援助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带来的影响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以非洲国家坦桑尼亚为个案,将中国援助项目的地理信息数据与“非洲晴雨表”社会调查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匹配,对居住在中国援助项目附近的非洲民众的国家经济状况和个人生活水平感知进行考察,从而评估了中国援助项目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距离中国援助项目越近的非洲民众,越可能认为国家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且自身的生活水平获得提升。同样的研究设计则表明,距离世界银行援助项目越近的非洲民众,反而越倾向于认为国家的经济状况正在变糟且自身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显著提升。这些发现有不仅助于我们改进对援助有效性的理解,也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国援助、西方援助与受援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供了新启示。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