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推荐
【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四川南江:绿色发展打通脱贫振兴之路

文章来源:《工人日报》2018年12月8日 时间:2018-12-10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唐朝诗人李商隐从巴蜀返回长安,途经巴山(今四川省南江县)时,写下了《夜雨寄北》。千古绝唱,道出的是千年的蜀道之难。

地处巴山腹地的四川南江县,山地占幅员面积的95%。该县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长期以来,南江的发展条件未曾有根本性改变,尤其是交通闭塞、往来不畅,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南江很美,但以前交通不便,相对落后。”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政治理论室主任周少来研究员今年曾到南江实地调研,“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南江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以绿色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探索创新出一条秦巴山区脱贫振兴新路,推动其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破解“卡脖子”困境

    作为秦巴山区的交通节点,南江是川陕往来的必经之地。直到改革开放前,蜀道之难的困境依然困扰着南江人民。

    南江镇的三溪村,距离南江县城仅9.5公里,出村进县城的唯一通道,是一条当地人称“梯子湾”的陡峭小路,有着多达1270多个台阶。农民进城一次,往返就要走9个多小时,很多病人因无法得到及时救治而去世。

    路通百业兴。改革开放以来,南江县把破解蜀道难的困境,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前提,多年来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状况得到历史性的优化改善。

    截至今年6月,全县通车里程累计达到5435公里,其中国道2条、省道1条、县道11条、乡道33条。全县农村公路达到5096公里,占全县公路总里程的94%,实现了乡镇、行政村公路通达率100%。

    绿色产业“造血式”扶贫

    绿色发展是南江县脱贫攻坚的核心理念,不仅表现为生态优先的保护性开发,同时也强调视贫困户情况,开展针对性帮扶,变“输血”为“造血”,重视扶志与扶智相结合。

    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南江围绕黄羊、核桃、富硒茶、金银花等绿色产业,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大户,用活扶贫小额信贷、产业扶持周转金;采取土地规模流转,年底按股分红、就地务工等多种方式,增加搬迁户收入,让贫困户在安居乐业中收获绿色发展的“红利”。

    大力扶持小种植、小养殖、小加工、小经营的“四小”扶贫增收产业,以小而有效的产业模式,带动贫困户实现自主脱贫。其中,最具特色的扶贫模式是“借羊还羊”模式。从2014年起,南江县逐步探索出一种新的“造血式”扶贫模式,即:“财政、农业、金融、专合、企业”五方共保,通过借“1只公羊”“20只母羊”给贫困户,保证该户一年半后可收入5万元。贫困户第3年开始归还同质同量的羊。这种模式成本低、易推广,绿色可持续,自2017年全面推广以来,以实际效果推动了扶贫工作的开展。

    打造县域绿色文化品牌

    以前,南江县城不过是一个缺乏亮点的普通小城。如今,县城建成面积已由原来的8.5平方公里扩展到18平方公里,并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目前城镇化率达到37.3%。

    近年来,南江县坚持“全域南江”理念,并完成3个重点镇、5个特色镇、23个一般乡镇、210个幸福美丽新村规划、500多个聚居点规划,完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等全域配套规划。  

    绿色生态资源的产业化价值,正在进一步开发与提升。如今,南江光雾山已纳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序列,光雾山——诺水河地质公园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地质公园,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获批全国首批森林康养试点示范基地……2017年,该县接待游客77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2.8亿元。

    周少来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南江的发展关键还是要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围绕“巴山夜雨”做足文章,着力打造县域绿色文化的统一品牌。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